“十五五”时期中国新能源产业展望
来源:环球网 | 时间:2025-09-09

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和“十五五”规划的即将实施,中国新能源产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。面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深刻变化和国内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,新能源产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。本文旨在分析“十五五”时期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、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,为行业决策提供参考。

新能源发展背景与现状

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不可逆转。

全球能源系统正处于深度重构期,能源转型、地缘政治、技术革命叠加,打破了既有能源体系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。《巴黎协定》的签署及后续国际气候行动的推进,使得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不可逆转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,积极响应国际号召,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,新能源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

国内新能源发展成就显著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新能源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。风电、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,技术不断进步,成本显著降低。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步入“亿千瓦级”,合计装机从2020年的5.3亿千瓦,跃升至2025年7月底的16.8亿千瓦,年均增速达28%,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%。2024年,风光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提升至18.6%。技术进步促使成本显著降低,如光伏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,风电单机容量领先全球。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发展迅猛,截至2025年7月底,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.6万个,为“十三五”末的10倍。

随着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然而,新能源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也面临着消纳难题、系统稳定性挑战及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。

“十五五”时期新能源发展趋势

新能源需求持续增长,新兴市场成为增长极。

“十五五”时期,新兴市场将成为新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以中东、拉美、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,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策支持,正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步伐。中国新能源企业需抓住这一机遇,通过本地化生产运营、系统集成与EPC总包等全链条服务,提升在新兴市场的竞争力。

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,系统协同优化提升。

新能源产业将迈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周期,呈现市场化、智能化、多元化特征。随着新能源项目全面入市交易,电力供需分配逻辑发生变化,智能化赋能成为关键。储能装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,电氢耦合、绿电制氢等新技术将拓宽新能源消纳路径。同时,数据中心、交通等领域对稳定、低碳电力的需求激增,推动源网荷储算一体化模式快速发展。

全面市场化竞争,电价机制与商业模式双重变革。

新能源发电进入全面市场化竞争阶段,电价机制逐步迈向市场化为核心的运行机制。电价峰谷差进一步拉大,激发分时段用能管理、电力交易策略优化等服务需求。电力资产价值重估,企业需更加注重资产结构的灵活性和组合效率,从“重装机”向“轻资产+强运营”转变。同时,虚拟电厂、车网互动等新兴商业模式正在形成并试图进入主流市场。

储能迈入高增长,市场化齐头并进。

储能作为支撑灵活性与系统稳定性的核心设施,正进入需求爆发与市场机制并进的新阶段。预计“十五五”期间,全球储能装机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,中国市场尤为突出。储能企业竞争维度拓展,从单一产品性能向集成能力、碳足迹以及生态协同能力等多个维度延伸。经济性提升推动商业模式创新,储能+X全域融合模式成为趋势。

新能源产业主体下沉,地方能源集团崛起。

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,产业主体逐渐下沉到地方,地方能源集团加速崛起,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力量。它们依托本地资源优势,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,推动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双轨推进。同时,民营企业凭借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,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
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

系统消纳问题突出,稳定性迎接挑战。

随着新能源占比的持续提升,系统消纳与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。需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,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优化。同时,推广绿电制氢、电氢耦合等新技术,拓宽新能源消纳路径。此外,还需完善电力市场机制,通过分时段电价、绿电交易等手段,引导用户侧参与系统调节。

市场竞争加剧,新型商业模式兴起。

新能源发电进入全面市场化竞争阶段,电价机制与商业模式双重变革。企业需要优化交易策略和协同调度能力,提升收益水平。同时,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在布局新兴商业模式时,需提前考虑硬件层面适配性与智能化水平,确保项目顺利落地。

本地化要求提高,竞争力显著加强。

新兴市场对新能源设备的本地化生产、系统集成与EPC总包等全链条服务需求增加。中国新能源企业需加强海外布局,建立本地化产能和售后服务体系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同时,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,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。

碳监管压力增大,碳足迹管理增强。

随着全球碳监管政策的收紧,新能源企业需加强碳足迹管理,建立碳排放溯源体系。同时,积极参与绿电交易、碳市场等机制,提升产品绿色价值。此外,还需关注国际碳关税等贸易壁垒,提前做好应对准备。

结论与展望

“十五五”时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。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和国内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,新能源产业需抓住机遇,积极应对挑战。通过加强系统协同优化、提升市场竞争力、深化本地化布局和强化碳足迹管理等措施,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。同时,政府、企业和学术界需加强合作,共同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,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。

展望未来,中国新能源产业必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,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(作者温馨,供职于中国绿发投资集团中绿电公司规划发展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