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甲子坚守,让“楚药”焕发新生:湖北医工院六十年科研路获科技奖肯定
来源: | 时间:2025-09-24

    在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的档案室里,泛黄的野外调查记录、民间方剂调查笔记静静陈列。翻开第一页,时间是1965年8月,记录着鄂西山区道地药材的调查总结。六十年后的今天,基于这本笔记中的药材和方剂,已研发出百余款中药创新药,成为湖北中药现代化的典范。

    2025年,该院牵头的《湖北道地与特色药材药用价值的深度挖掘及其应用》通过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复评。 这项荣誉背后,是科研人员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创新。

    六十载坚守:为 “楚药” 振兴筑牢根基

    “上世纪 60 年代,我们的科研人员就背着标本夹走进大别山,徒步调研药用植物资源。那时候没有先进设备,全靠手绘地图记录分布,靠显微镜鉴别药材特征。”项目核心成员、研究员杨红武回忆道。

    为摸清药材基原,科研人员走遍湖北大别山区、幕阜山区等四大药材主产区,首次发现湖北省竹叶柴胡分布,明确独活的法定来源,规避了十多种混淆药材的安全风险;为保护濒危药材,建立铁皮石斛、米斛人工繁育体系,让大别山濒危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;为传承民间智慧,收集整理 100 余首民间经验方,开发肾炎四味颗粒,成为治疗慢性肾炎的常用药物。

    技术革新:让传统中药 “老树开新花”

    “您看,这就是我们突破传统局限的铁皮石斛产品。”项目组成员孔菲菲轻轻将一包绿色粉末倒入温水中,短短几秒钟,清澈的液体就开始变得醇厚。“传统工艺需要将石斛加工成枫斗,手工制作费时费力,服用时还要煎煮数小时。而现在,只需要5分钟温水冲服,极大提升了用药的便利度。”这项突破来自冷冻干燥技术在中药材加工上的创新应用,相比传统工艺多糖提取率大幅提升,生产效率提升10倍。

    同样令人振奋的突破发生在雷公藤制剂上。长期以来,尽管雷公藤在关节炎、皮肤瘙痒有良好的临床效果,但传统口服制剂对于消化系统、生殖系统、循环系统副作用大,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。项目组创新性地开发出热熔胶贴剂,将原口服给药途径改为经皮肤给药,显著降低不良反应,用药安全大幅提升。

    集成创新、应用创新、剂型创新……创新的源头并非仅仅来自实验室的灵光一现,而是真正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与回应,更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研发理念最生动的实践。

    产业赋能:引领中医药现代化 “加速跑”

    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,从传统医药中“淘金”成为必然选择。然而,“说不清、道不明”的认知困境始终制约着中医药的发展。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院以“神农尝百草”的探索精神,开辟出一条以配伍解析为核心的产业化道路——用科学数据破解中药“黑箱”,明确方剂的有效成分、作用机理及安全性,让中药从“经验医学”向“循证医学”迈进,以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现代形态重获信任。

    在经过三个月的临床及市场调研,刘烈洲研究员发现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,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,人民群众对于慢性胃炎药物的需求也在增长。在他的推动下,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化研究项目立项了,但原方中名贵药材人参的加入将大幅增加药材原料成本。经过多维度的配伍解析,团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,将名贵的人参替换为党参。此举不仅有助于控制成本,还能在保持人参在方剂中关键药效的同时,凭借党参更平和的特性,将药物的适用人群扩展至儿童、孕妇以及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。“半夏泻心汤是经典名方,替代组方成分需要极大勇气和科学依据,但成药在患者中的可及性是我们更加看重的。”刘烈洲研究员坦言。

    通过严谨的实验验证,团队发现党参中的党参炔苷不仅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,还可刺激胃黏膜合成释放表皮生长因子,这一双重机制对胃溃疡治疗具有更强针对性。为了夯实这一发现,团队构建了多个疾病模型开展系统验证,用扎实的科学数据为传统方剂的现代化改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。这些扎实的基础研究最终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,半夏和胃颗粒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97%的有效率,成为治疗慢性胃炎的明星药物。

    以多维度的配伍解析为核心,以市场为导向,医工院率先构建起了贯通“处方-工艺-质量-药理药效-临床试验-成果转化-二次开发”全链条创新中药的研发体系,探索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“湖北路径”,更成功孵化出肾炎四味颗粒、沙参麦冬颗粒、香连胶囊、龙胆泻肝胶囊、葛根汤颗粒等多个明星新药单品,惠及全国数百万患者,也为合作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
    60年砥砺奋进,湖北医工院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推动者和践行者。从翻山越岭开展资源调研,到白手起家构建研发体系,不仅赋能湖北中药产业完成了从薄弱到壮大的升级,推动产业向现代化、科学化、规模化迈进,更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、促进了区域经济循环,真正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,服务社会。

    展望未来,湖北医工院将保持服务患者、服务社会的初心,推动更多临床有效的制剂转化为中药创新药,同时拓展大健康产品品类,推动中医药与食品、化妆品等产业融合。湖北医工院董事长卢敏充满信心地说:“我们要让更多‘楚药’走出湖北、走向全国,让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健康产业中焕发更大活力。”